本片是一部音乐歌舞片,集七十年代爵士乐之大成。在1980年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获52届奥斯卡(1979)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乐三项金像奖。
◇剧情介绍◇
作为一个音乐剧迷,即使你不太熟悉金像奖导演Bob Fosse这个名字,我打赌你也一定听说过托尼奖和奥斯卡的大赢家《芝加哥》和《歌厅》,Fosse分别是这两部音乐剧电影版的编剧和导演,他的另一部著名作品就是这部《爵士春秋》。(其实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从《芝加哥》的编舞上发现许多《爵士春秋》的影子,而且《芝加哥》开门见山的第一只曲子就是‘All That Jazz’。)
《爵士春秋》可称是Bob Fosse本人的半自传影片,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Joe Gideon的百老汇资深导演,他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才华横溢,但是由于没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工作的压力和情感的放纵使他灰心厌世,健康每况愈下,最后在其作品的歌声舞影中,Gideon哼着《再见我爱》在手术台上踏上了不归之路。
人生就是这般无常,Gideon先生可以创造票房奇迹,可以吸引各式各样的女子投怀送抱,但他和我们一样,常常对心灵的空虚和肉体的软弱束然无策。有志趣相投的朋友聊天,有喜欢的文章可读可写,有好听的音乐剧可以欣赏,有幽默的心情可以时常微笑,有不含SARS病毒的空气可以呼吸――不知道这样简单的幸福上天还可以赐我们多久?
金曲提示:《在百老汇》(On Broadway)、《自君别后》(After You've Gone)、《重焕生机》(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 、《再见我爱》(Bye Bye Love) 。
舞蹈、音乐、调度、表演都美轮美奂!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对“天才的孤独”叙事愈发不买账了。
既然天才更容易从艺术呈现的美感中获得享受,也更容易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快乐,那么多创作些作品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等价交换”。
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同理,一边利用天才的才华谋求商业利益,一边满足天才极高的预算和人力要求,同时买通媒体塑造一副大众娱乐高不可攀的艺术家形象,无论是私下还是主流新闻领域都极尽吹捧之能,满足绝大多数天才的自负心态和脆弱的神经。用充足的资金和情绪价值喂给天才,天才再产出情绪价值满足大众,最后从大众口袋里赚钱——这也算是“等价交换”。毕竟大众的需求和甲方差不多,一样说不清楚,一样容易受外界影响,观众不爱看就买通几个评论家说他们不能欣赏艺术。
这些天才们一边享受着天赋带来的名利,周围人的赞美和美人的投怀送抱,一边真以为这些都会持续下去,不懂得珍惜,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忽然要失去了才悲从中来、恐惧不已。其实天才没有了天赋也不过是过回普通人的日子呀,甚至比大多数普通人要舒适得多!但如果不接受这一点也就没办法了……像男主这样宁可把理想中的音乐剧在死神面前演一遍,也不能接受自己的身体无法完成这部音乐剧的制作这一事实。归根结底,这样的天才从来都是自私的为满足一己私欲而创作,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创作是为了疗愈普通人平凡的心。没啥好伤心的,既然天才都不在乎普通人的好赖,何必担心他们呢?况且不是有好几个女人都为他流泪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