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安东尼娅(维力奇·范·阿麦莱 Willeke van Ammelrooy 饰)带着女儿达尼埃莱(埃尔斯·多特曼斯 Els Dottermans 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安东尼娅乐善好施的善良性格为战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带来的新的希望,她先后收留了痴呆女孩代代(玛丽娜·德·格拉夫 Marina de Graaf 饰)和农夫巴斯(简·德克莱尔 Jan Decleir 饰)等人,组件了一个特殊的家族——安东尼娅家族。
一种温馨又紧密的关系维系着这些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们,在相互扶持之间,却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达尼埃莱怀孕后生下了特雷莎(Veerle van Overloop 饰),小特雷莎长大后,却惨遭皮特(Filip Peeters 饰)的强暴。随着时间的流逝,安东尼娅家族不断的壮大着,而安东尼娅自己的生命却走向了尽头。
更新HD
更新HD
更新HD
HD
更新HD
更新HD
更新HD
HD
更新HD
更新HD
更新HD
更新HD
向所有人推荐《安东尼娅家族》 真的是人生电影的程度,似乎是第一部会让我考虑每年看一遍的电影 95年的电影,在不到100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横跨四代人的故事,但无论是叙事、还是画面、配乐、旁白都如田园诗一般娓娓道来,平淡舒缓。影片中加入了不少超现实的表现手法,用影像直观呈现主角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很有意思,但回过味来觉得也更凸显了母系氏族乌托邦的意味 描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就算很多只是一笔带过也赋予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设定,被安东尼娅在路边收编的巴斯和被达尼爱拉救下的迪迪走到了一起,相似的灵魂会找到彼此;牧师感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和教堂那种似乎把死亡当乐趣的理念背道而驰而决定离开,一边脱下牧师的黑色长衣一边大喊着“我自由了”乱七八糟地跑走;冲着月亮嚎叫的女人和痛苦的新教徒最终长眠于同一座坟墓,以及祖传的好朋友,热衷于生育的拉他,带着五个儿子来加入的农夫,当然还有核心的祖孙四人。 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桥段,总之就还是那句话,非常超前的精神状态 看到最后真的很感动,女儿、孙女、曾孙女,各有各的美好,但安东尼娅的力量感和生命力独一无二,一种对不幸和苦难抱以绝对的接纳和善意的宽大胸怀,支撑起这个任由所有人自由生长的乌托邦。 而这部漫长的编年史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万事万物都尚未抵达终点。
西蒙娜·波伏瓦未曾畅想过的一个关于女性的美丽新世界,玛琳·格里斯想到了。她不仅想到了,还拍出来了,就是电影《安东尼娅家族》。
玛琳·格里斯通过电影《安东尼娅家族》,呈现出了一个母系社会的乌托邦。
这个乌托邦是如此的温情而和谐,像一个童话,像一则寓言,也像一首女人在人间书写的田园抒情诗。每一帧都像水彩画那样美,色彩淡雅,光线柔和,导演镜头下的村庄和田野,宁静而静谧。
祖孙三代女性,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播种、收获、写生、创作,经历自然的更迭和人的生老病死,成为这个母系社会的历史。
安东尼娅作为这个母系社会的创始人,也是整个乌托邦的灵魂人物。
她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全身散发着健康和活力,也有一颗强大的头脑,装着满满的反叛和自由。
在母亲临终前,她带着女儿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并在这个村庄居住下来。
对于她的归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毕竟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如同这世界上所有的村庄一样,它是男权社会的一部分,有着男权社会典型的弊病。
比如,教堂的牧师,永远在称赞无所不能的上帝,却缺口不提上帝也来源于母亲。比如,村庄里男人的粗暴和斥骂永远喧嚣于女人的隐忍沉默之上。
面对男人的所作所为,安东尼娅她既不沉默也不隐忍,她勇敢而智慧地反击。
她这样的性格,吓退了一堆猥琐的人,也吸引了一批友善智慧的人。
村庄里唯一的哲学家芬格,终日以书相伴,沉迷尼采和叔本华的思想,对外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当他看到安东尼娅带着女儿回来时,他第一次露出笑容,后来她成为安东尼娅后代们的哲学启蒙老师。
安东尼娅回来不久,农夫巴斯就向她求婚,被她拒绝了。
安东尼娅说:“我并不需要一个丈夫”。的确如此,她带着女儿一起在田间劳作,自食其力,的确不需要一个丈夫。
她跟巴斯说,如果他同意,大家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自由交往。
第二天,巴斯就带着他的儿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挎着一篮子一篮子蔬菜和鸡蛋来安东尼娅家里聚餐。
在安东尼娅的潜移默化下,女儿达尼埃莱跟她一样,认为婚姻不是必需品。
当她想要一个孩子时,母亲就带她去找了一个年轻男人,完成受精仪式后,她们就离开了,在农场里生下一个只属于她的孩子:泰瑞沙。然后她和母亲一起抚养这个孩子。
后来,她遇到了泰瑞沙的家庭老师,两个女人相爱了,一起住在安东尼娅的庄园里。
等这个母系社会的第三代女性泰瑞沙长大,她同样拒绝了西蒙的求婚。
作为一名自由独立的高知女性,她承认爱情,,但不认可婚姻,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制度,一种错误的制度。
后来,她和西蒙有了孩子萨拉,她们住在安东尼娅的大农场里,一起抚养孩子,但始终没有结婚。
通常人们会把一切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人称为“疯子”,这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偏见。
每月去教堂接受礼拜的人是正常人,而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对着月亮发出狼嚎的寡妇“麦当娜”却被视为“疯子”。但是在安东尼娅看来,这两种宗教仪式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她从不把麦当娜当作疯子。
一开始,每月十五麦当娜狼嚎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最后邻居渐渐习惯了这一切。有一次,月圆之日,楼下的邻居没有听到麦当娜的嚎叫,上楼发现,麦当娜快要死了,于是邻居把麦当娜搂在怀里,望着窗外的月亮,他像麦当娜那样发出了狼嚎。麦当娜死后不久,这位邻居也去世了。然后,安东尼娅就把他们俩葬在一起,墓碑上写着一行字:“他们不共享一张餐桌,他们不共享一张床,现在他们共享一方坟墓”。
此外,安东尼娅收养了智力有缺陷的迪迪还有洛尼,并把她当作正常人一样对待。
礼拜日,安东尼娅还带着她们一起去教堂,一起干农活,一起吃饭,一起生活。
奇怪的是,当安东尼娅把迪迪和洛尼当正常人一样看待时,他们真的像正常人一样。后来,她们还为迪迪和洛尼举办了婚礼。迪迪结婚时她的亲生母亲也来了,当她看到女儿在这个新家庭里被治愈,过得幸福快乐,她感到很欣慰。
在安东尼娅的母系社会里,要比世俗社会包容得多,友好得多,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来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她的大家庭。
你可以选择信教,也可以选择不信教;你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结婚。
你可以是异性恋,也可以是同性恋;你可以生一个孩子,也可以生很多个孩子。
虽然这是一个母系社会,但是它并不排斥男人,也不奴役男人。
她们可以跟男人相爱,生孩子,只是不把男人当做生存的依靠和目标。
她们自食其力,靠土地,靠知识,唯独不靠男人。即使她们和男人生活在一起,也把彼此看作独立而平等的个体。
电影有些镜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在安东尼娅的农场里,一个晴朗的午后,萨拉在院子里荡秋千,爸爸西蒙在锯木头,妈妈泰瑞莎坐在椅子上研究乐理,背景音乐是巴赫的《G大调第1号大提琴组曲》。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农忙的时候,男男女女,大家一起干活,一起谈笑,从小爱学习的小泰瑞莎坐在木凳上旁若无人地读书。
这是多么和谐和美好的画面。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关于农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关系……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和美妙。
这不仅仅是母系社会的乌托邦,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乌托邦。
所以相比外面的世界,女儿达尼埃莱和孙女泰瑞沙都更喜欢安东尼娅的农场,这里更自由,更有生命力。
当年达尼埃莱去艺术学院学画,在画室里对着摆好姿势的模特怎么都画都画不好,一回到家里,看着在田地里播种的母亲,反而灵感喷涌,画了一幅又一幅。
后来她再也不去死气沉沉的学校了,就在村庄里创作,画耕作的母亲,画吃面包的迪迪和洛尼,画在哲学世界里沉思的芬格,画村庄里最古老的树木。
泰瑞沙虽然在城市里担任数学和音乐教授,但是大部分的时间她还是生活在祖母的农场里。
当孙儿辈越来越多都渐渐长大的时候,安东尼娅迎来了死亡。
但这却不是故事的终点,毕竟她的农场还在,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