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或30年代的上海。
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陈绍常(石挥)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与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劝他续弦,他虽也有心,却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虐待,断了念头。不久,挚友亡故,敏华辞别他后随后母迁居外地,一别十年。两人再见面时,敏华(朱嘉琛)已成长为独立自强却不失贤淑的新女性,因不愿再受后母摆布,她拜托绍常介绍一份工作。随后,她成为绍常的同事。
成年的建中(韩非)如愿以偿成为某家银行的职员,因得经理赏识,他结识其女冯丽君(李浣青),很快变作其乘龙快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建中夫妇认为绍常卑微的小学校长身份丢了他们的脸,劝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爷,绍常虽一百个不情愿,却也乖乖听命。敏华接下他的工作。只是赋闲在家的日子不好过,每日时间都似他那块坏掉了的老怀表般静止不动。而将无聊心情讲给家人听时,家人或怨他有福不懂享、或自忙自事无暇顾他,他的失落一日多过一日,与建中夫妇的矛盾亦越来越多。
又到一年清明时,拜祭亡妻时,绍常遇见前来祭母的敏华,感慨人到老年只能等死,敏华却认为人在中年的他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劝他再回学校教书。而听从敏华建议偷偷瞒着建中再回学校教书一事漏泄后,建中对他的态度更加冷淡,但他已铁了心。“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其后,他无意间发现自己与敏华早已两情相悦,决定与她结婚,此事更令建中夫妇大为恼火。
看到一半的时候看了眼剧情简介,发现绍常果真和敏华结婚忍不住笑了:博主对感情线的套路还是太熟了!看到短评有人说“大叔爱萝莉”,倒觉得不用贴这样的标签,更赞同另外一条评论“不过是两个志趣相投的人恰好有年龄差距”。
小学拿了第一名却没钱继续读书而去学做生意的男孩,后来的生活四平八稳无甚变化(但舅舅的女儿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该是近亲结婚的吧?!);立志要做银行家的人果真成了银行家,成了社会上的大人物,不过呢从牌桌上被叫下来去作关于反赌钱的讲演可真是讽刺;从前的小学校长成了后来的老太爷,然而意识没有跟上身份的转变,便觉得苦闷而了无趣味,最后还是重新出山做教员,生活也迎来新的开始。
其实比之剧情,对台词的感触更深:“我们中国人好像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可宝贵的是中年”/“刚才他叫我来的时候,我无缘无故有一种嫉妒”/ “你不能把旧的东西看得这样宝贵,你得有狠心丢掉旧的才能去创造新的”/“你以为他们就能代表年轻人吗?绝对不是,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罢了”/“我现在才知道生命的可爱”/“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这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活人总比死人要紧的”,还有对于不满教师行当一有机会就要改行的小学教员,“我知道,这是一整个儿的问题,不能怪他一个人”“但是叫我跟他结婚又是另一回事”。怎么说呢,有一种质朴的坦诚,将所思所想毫不掩饰地直接表达,让人忍不住喜爱的一股子坦率劲儿。
让我稍稍惊诧的部分是各处转折。说要去银行工作就果真去了(这里抖着腿就换了装束的转场在现在的各种混剪cut里头倒也常见);给经理家的小姐辅导功课而后顺理成章地成亲、做了乘龙快婿;说要做老太爷还真就是儿子一句话的事,便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开始集邮喂鸟养金鱼。不过故事本身是清晰的,倒没有因此造成混乱。
演员的台词很好,没有字幕也毫无障碍,而且说话的腔调很亲切,有外婆外公的感觉在(说起来这片子和他们也差不多年纪呢);年轻时候男主的扮相好帅...(忍不住去搜了怀表,看到四位数的价格后又默默退下了)演技也很好,青年和中年的切换简直了,明明当时只有三十来岁但对五十岁的状态信手拈来;女主很正很标致的一张脸,果敢锐利和温情柔和就这样自然地切换,而且她的眼睛特别亮,尤其是笑起来的时候。
推荐观看。
(没什么扣分的地方,我很欣赏但还没到爱得要命的反复观看的程度。什么时候反反复复看了再来改分吧k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