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内,临死前他费力的留下骇人的符号,从而惊动了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汤姆·汉克斯)。在破案过程中,兰登结识了死者的孙女,索菲(奥黛丽·塔图),俩人几次遇险,九死一生,逐渐产生爱慕之情。
随着案情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这起谋杀案后隐藏着天大的秘密,甚至牵连到隐匿多年的神秘组织——峋山隐修会。兰登按图索骥,发现所有的解密的密码都藏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而最让人震惊的是,索菲的身世一时间随之复杂起来,她究竟是谁?峋山隐修会再现江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正片
正片
正片
正片
HD
HD
BD
HD
HD
《达·芬奇密码》十几年前高中时期看的两遍小说,当时年少无知似懂非懂,带给我很大震撼,真的觉得这是真实历史事件。。。 已经忘的差不多了,看电影想起了挺多,觉得还是很忠于原著的。有几点不太明白,瘸子导师前面装了那么久最后不还是靠威胁俩人破译密码吗,和一开始的进度差不多,那开始咋不这么干?而且管家对他的这个身份不还是忠心耿耿的么为啥要杀了他?主教那伙人是干嘛的也没看明白,银行经理原因和结局也没交待,看来有时间了得再去复习一下小说
这部电影算不上多好的悬疑片,也就科普了一些基督历史知识。全剧围绕的圣杯之谜其实是耶稣有后代这个和正统基督权力合法来源相违背的秘密,即关于耶稣生平有不同的解释,一直保守秘密的锡安会由此而诞生。而故事就是锡安会内部的激进派利用天主教内的影子会来铲除保守派,想找到耶稣妻子之墓,将之公布于众,但最后失败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完全跟悬疑、惊悚这些标签不达标,还有不少槽点,比如反派历史教授杀掉男仆想保密身份,可转眼又自己跳出来承认。也就带点宗教色彩,还算有点看头。其实锡安会和天主教之所以千年来缠斗不休的原因可以参照现实阿拉伯历史逊尼派和什叶派当初分家的恩怨纠葛。电影最后说明了一个主题思想,宗教故事是因相信而存在,不是因为存在而相信,所以存在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愿意相信什么。
宗教背景
“耶稣基督会有孩子吗?”这个问题就是整个故事围绕的宗教主题。正统的基督教认为耶稣是没有孩子的,但随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就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复杂。在历史发展中,有一派人认为耶稣是有孩子的,并且他的骨肉就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所生,并一直延续至今。抹大拉的玛丽亚去世之后,遗体作为秘密被一帮骑士拼死保护,这帮骑士团后来获得巨大权力,但最终又不幸被教皇所陷害杀尽,只因为他们知道并守护着这个秘密。除了有骑士团的保护,还有一批人也知道这个秘密,他们被称之为郇山隐修会,传说中达芬奇、牛顿都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守护这个秘密。
圣杯原本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使用的杯子,但是在剧中被引申为抹大拉的玛丽亚的棺木,后世也有很多圣杯与女性的符号学上的隐喻象征,结合剧中提彬对《最后的晚餐》的符号上的解读,将圣杯喻为女性,指出画中耶稣左手边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更加容易理解。
剧情梳理
于是故事就是从杀手刺杀卢浮宫馆长开始,馆长的孙女、密码专家索菲和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兰登介入调查。警长一开始将矛头直至兰登,只因为馆长去世前在地上的遗言中留下了兰登的名字。兰登通过种种破译,找到了馆长留给孙女的鸢尾钥匙,为了逃避警长的误判追杀,一路逃避,最终在钥匙的指引下找到了寄存在苏黎世银行的拱心石。
兰登调动符号学研究背景,指出拱心石中藏着传说中的寻找圣杯的地图。关于圣杯的历史,兰登找到在法国的圣杯研究学者提彬,两者是早年的好友。在于提彬的交谈中,提彬显然相信圣杯的存在,且也倾向于郇山隐修会的秘密的存在,即相信耶稣的骨肉存在。当警察追杀上门时,兰登拿出了拱心石,原本心生嫌隙的提彬为了研究理想,态度转变,调动私人飞机,飞往英国避难。
在英国躲过了法国警方的跨国拘捕后,为了破译拱心石密码,来到骑士团墓地,突然遭到管家和杀手袭击,拱心石被抢走,兰登和索菲逃跑,提彬被管家和杀手关押。管家欺骗杀手说自己就是给杀手下达命令的“导师”,并且安排了住所,杀手感激涕零。镜头一转,“导师”实际上是圣杯研究专家提彬,提彬毒杀管家之后,报警栽赃抓捕杀手。杀手原本与“导师”并没有单线联系,而是和天主教事工会主教单线联系,是主教受到“导师”的电话,与导师达成交易,派出杀手,做出一系列包括杀害卢浮宫馆长之内的杀人行动。包括警长在内,也是事工会成员,也是接到主教的命令,所以在一开始坚定认为兰登是杀人凶手。
但当提彬拿到拱心石后,发现以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获得其中的圣杯地图,不得已,还需要兰登的帮助,提彬的目的就是获得圣杯的所在,他知道圣杯就是抹大拉的玛丽亚的遗体所在,只要找到棺木,就能够证明基督教对于真相的遮蔽。在逼迫兰登和索菲解开密码的关键时候,兰登破译去除地图之后,将拱心石摔碎,提彬一生研究心血付之一炬,警察赶到,掌握提彬的犯罪证据,将他拘捕。
兰登在得到地图之后,和索菲一起来到地图所指引的教堂。沿着指引,终于找到地下暗格,千年来关于耶稣、抹大拉的玛丽亚后人的文献,全部罗列于此。至此,得以解密,索菲并非是卢浮宫馆长的孙女,而是抹大拉的玛丽亚的后人,她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去世,被作为郇山隐修会领导人的馆长收留,一直延续着这条血脉。然而抹大拉的玛丽亚的棺木并没有在此地。当他们走出地下暗格,才发现周围站满了守护者们,他们一直守护着这个秘密,其中就包括索菲公主的奶奶。兰登与索菲对话,讨论究竟何谓信仰、何为真假以及在这条血脉上的千百年来的杀戮与忠诚,最终两人告别。故事结束。
就当兰登认为一切都走向结束的时刻,突然一个念头走进他的脑海。他沿着巴黎的街道,沿着那条名叫“玫瑰线”的地上标志一直走,最终停留在卢浮宫前。这时,他恍然大悟,结合拱心石地图中的指示,玫瑰线、大师作品、金字塔、空中星等等,他确信,棺木已经被深深埋葬于卢浮宫之下,每日都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赞叹与敬意。
原著补充
因为电影是对于长篇小说的改编,难免会有一些出入和剧情省略。有两点值得补充,天主教事工会的主教阿林加罗沙,应该是没有料到会引发如此严重流血杀人的案件。事工会本是非常讲究苦修的天主教自治团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苦修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天主教有意撤销这样的组织,阿林加罗沙在接到圣杯学者提彬的电话之后,考虑到掌握反对天主教正统的郇山隐修会的信息,或许在天主教高层的派系中,对于自己的事工会会更有益处,于是才派出杀手进行行动。
杀手在杀害卢浮宫馆长及其其他几位隐修会成员后,找到一条线索,在教堂中打破地板,取出一块福音砖,最后杀害修女。这是在说明,四位隐修会成员在逼迫之后,所讲的供词一致“在玫瑰线下”,供词就是为了防范事故,虚假供词最终指向了“你只能到此处”,至此杀手线索断开。而后来杀手进入圣杯研究者提彬的家中,应该是管家暗中疏通,故意引杀手前来。
总的来说
老学者一心想找出圣杯所在地,而这个答案就在郇山隐修会、卢浮宫馆长的手里。老学者想要把真相揭露出来,而馆长又不想让这个秘密公之于众。天主教的杀手组织也本是不存在的,就是接了老学者的电话,才做种种行动。可是我还有疑问:老学者是怎么坚信郇山隐修会存在呢?并且还真的在几十亿人中监听到了这四个人。还有就是:都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了,馆长真的没考虑把秘密讲出来吗?一直藏着这个秘密是自我满足还是为了什么?讲出来还有机会成为一种学术上的可能,不讲出来,哪怕作为哈佛教授的主角没有经历这些事都不相信。
在没有出国、没有了解过中东文化和宗教文化前,我想我大概会给这部电影打两分——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但当我对这些文化仅有了一点浅显的了解后,被推荐来看这部电影,直叹惊为天人。 作者的立场想来是无神论,他在故事里向我们展示曾经的教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用投票的讽刺方式将耶稣神化,背地里做了很多伤天害理惨绝人寰之事,甚至有对女性的压迫和大屠杀。作者给出了对《最后的晚宴》一个全新的解读,给拥护和传递这种思想的人取代号“Teacher”。女主作为后人,本身并不信仰基督教,甚至对这些历史毫无兴趣。杀手是全剧对教会最虔诚的信徒,最后却在痛苦中死去,对自己的鞭挞也救赎不了沾染鲜血的双手。男主曾是天主教的信徒,为了维护耶稣的地位,与老师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却在卢浮宫中面对耶稣去神化的证据,不禁下跪膜拜仿佛受到了新的洗礼。
正如男主最后问女主的问题,关键看你如何理解这个宗教。同样对于目前无神论者的我,这样的过程,似乎展现了我对世界认识和解读的过程。我甚至觉得在某种意义上,科学,也是一种“宗教”,不断对各种神的信仰发起挑战。虽然科学的发展刚刚起步,我们通过科学对世界的认识只是管中窥豹,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神,越来越多的人给予世界和历史新的解读,便是科学前进推广的佐证。
为某一个国家所认可的主流思想,大概是为了维护统治(其实我内心对这个观点的认可,比表达出来的更加坚定)。当新旧思想发生分歧,有些人的利益被威胁,就会出现被冠以正义的名义,行欺凌之事,就如电影中的杀手,如十字军东征的骑士。
最后,一点题外话,之前很喜欢小说《有匪》,故事的架构、情节的递进让我沉浸其中。看电影的过程中,相似的结构和设定,不断让我想起小说,突然觉得曾经那么喜欢的小说,也不过是汲取了百家的灵感,有点点失望(虽然依旧不影响我认为这本小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