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摩尔中校(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饰)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
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Barry Pepper 饰)记录下了战斗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这时空军支援到位了,越军被全灭。
完结
完结
更新至08集
正片
更新至08集
完结
正片
更新HD
正片
自认为本片的败笔在于开头引出的思考并没有在最后得到很好的解答。让一个士兵杀人必须要给他一个合理的purpose。这部戏都在探索这个主题。
首先营长在学习战争背景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场战争就像是美国早期和印第安人作战一样,是侵略性质的。训练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担忧: 我们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营长和排长祈祷的那场戏,更是引出了一个思考:我们是不是在牺牲一小部分人的代价下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对于这个问题营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也不知道便打岔说越共是异教徒,我们是信奉上帝的正义军团。上帝会保佑我们消灭他们。我很怀疑他是不是真这么想的。
自此以后他的想法似乎转变为这是爱国的行为,我们是为美国而战斗而牺牲。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牺牲。从战前的演说可以看出。有可能军人的教育就是这样,无条件的服从。当一个错误的潜意识在脑子中重复了一千遍他也变成了正确的。
战争中purpose又变为了为身边的战友而战,为部下的生命而引领他们胜利。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能够活着走下战场而战,和妻儿团聚。
有的人死前说了请转达我的妻子我爱她,还有人死前说了为国家而死我很光荣。这我觉得很可笑,当臃肿国家机器一直在挑起侵略战争的时候这样的死去还光荣么。为了这些政客的政治生命而牺牲真的光荣的,真的能瞑目么。
战后营长和记者达成共识,我们要让美国人知道这些小伙子是怎样为国牺牲的。
是的他们是应该被记得,而并不是以爱国者的身份,而是两大阵营之争可怜的牺牲品。
真正的爱国者是维护和平的,敢于拒绝参战的。敢于在“真理”面前质疑,拒绝的。
我觉得这部片子成功的地方是它刻画了战前军官夫妇的生活状态以及在知道丈夫们要开赴战场以后夫人们的担忧。也很喜欢这个出租车送死亡电报的符合原著的细节。
我也很喜欢对越南人的刻画,他们也曾是一群战士,而这群反侵略的战士更值得被记住。
又是一部在影库里躺了很久的片子,吉普森的电影貌似没看过几部,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勇敢的心了》。应该对吉普森的选剧本还是有信心的。
故事讲的是越战,摩尔中校(这个是名字也够奇怪的)是空降兵的训练人,需要负责吧战士们训练好,然后送到越战战场上。他精挑细选了一批战士,在出征前的演讲上,承诺将他们都带回来。到达越南战场后,深入敌后的的丛林里,结果遭遇了埋伏,大部队被切割了好几块,死伤一大半。哪怕有后续火力的掩护也都是没办法直接获得救援。另一面,在美国本土,参军的太太团们都结成了同盟,结果慢慢的收到了阵亡的消息。战场上也来了个战地记者,用相机记录了整个战场。最后在包围决战上,摩尔坚持到了最后的时刻,剩下的人都得到了救援。摩尔最后回家后,家人的团圆,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
故事本身就是对越战的描写,战争本身大家都不想,但,为了更好的未来,有些战争还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