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底层人士考斯迪南(詹·海帝安Janne Hyytiäinen饰)是个不起眼的保安。他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斥着失败感,如果说他曾经有过一些挣扎的话,也陷于徒劳,因为无穷无尽的孤独和自卑感已经把他牢牢笼罩。他似乎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太久。美女米尔雅(玛利亚·海斯卡涅 Maria Järvenhelmi 饰)就这样意外的出现了,被她如此垂青,考斯迪南的人生终于重现亮光。
没料到,米尔雅接近考斯迪南,不过是珠宝店抢劫计划的一部分。可怜的考斯迪南不但默默忍受了一场情感的欺骗,还因此事而入狱。即使保释出狱后,一切都有了重建的希望,噩运却始终不肯离开这个小人物,又一次给他无情的打击。走投无路的考斯迪南,只有期盼着人生能有一丝曙光。
男主之所以这么惨,是因为导演并没有对男主施加带有自己的情感的怜悯,即使是怜悯,也是自上而下的怜悯,或者只存在于创作过程中的怜悯,比如小卖店的女人从一出场时就会知道男主将要在结局和她在一起,结局也鲜明地以两个人手交握的场面结束,这是电影唯一的温情,然而,这个温情是因电影安排而产生的,其本身并不显示任何情感力度,导演从一开始,从创作之初就想好了故事的一切,男主的命运和故事纯粹的核心,所以男主不仅在故事内部是惨的,他也因为导演的机械安排只能走向最后的命运这一方面而惨。
电影展现了一些详细的段落,比如摇滚歌手在唱歌,抢劫犯打牌,这些段落虽然漫长,但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唯一的作用是和男主做对比,这些段落越是有精心的布景,延长的时间,镜头转向男主的时候,男主就越显得带有滑稽感的可怜,就像是以男主为中心向整个电影里的人和事物辐射一种冷感。
《薄暮之光》里,男主角是一个值夜班的保安,白天睡觉晚上上班,没什么娱乐生活,去了舞厅只能做根木头。也不太会搞人际关系,碰上金发美女搭讪更是连话都不会说了,熨好衬衣擦亮皮鞋,别人看电影而他只看她,请她来家里前先往桌上摆一瓶花,约会流程都来齐全了也摸不着人家半根头发,一向隐忍脾气好却在听到同事一句“你被甩啦?”后立即拿起东西要揍人,人都被栽赃到蹲牢里了也愣是没供她出来。
为什么呢?仅仅是由于沉闷乏味的日子里情感的波动吗?
男主一直强调,工作是暂时的,住所是暂时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他总会挣脱出现有的生活。一开始他寄希望于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保安公司,企图在现有的以及更大的圈子里寻求存在感,无奈文化程度不高还得交钱去听人念法律条文,中专文凭递上去向银行贷款也无情被拒。而现在那个转机出现了,和美女谈恋爱就是改变的第一步,他一开口就是:“那现在我们结婚吗?”这不太像爱,倒像是一种自救,溺水的人慌忙抓住一根稻草。甚至我怀疑,监狱里男主全片唯一一处笑容,除了从囚犯间无阶层的相对平等获得自尊,也是一种胜利的自嘲。套用维斯康蒂在《白夜》里借马塞洛之口说出的话,现在他也可以说他曾经快乐过了。一个没人在意的小人物中了美人计,被诱惑得神魂颠倒,到头来人财两空还得蹲大牢,始终保全着她也算是心甘情愿为其顶罪,现在她得到了她想要的,他也可以说有过一番惊心动魄的体验了。毕竟就算没钱没地位,连活得浓烈一点的资格也没有吗?
说到浓烈,影片画面里常出现红色,金发女见他时常在蓝色牛仔外套里穿红色内搭,出狱后老板娘来收容所时穿着红色外套。男主更甚,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车,红色的花,红色的窗帘,红色的背景墙。阿基是会用色彩讲故事的导演。
但这里不止是春天的夜晚冷,一年四季就没哪天不冷。所谓的薄暮之光,其实只是冰箱里的灯。
选角也挺有意思。一个矮个子男人,比周围大多数男人都低一头,女人穿起高跟鞋时也总是微微俯视他,注定不会是一个杀伤力很高的保安。爱虐狗的大汉轻轻松松把他揍出一脸鼻血,骗感情的美女也能随手下药迷晕他再将其送进监狱。同事不待见老板也嫌弃,别人喝大了搭伙轧马路调侃作家,他喝多了一个人跑到烤肠店老板娘那吹牛皮。被解雇的时候所有同事都用玩味的表情看着他,除了一个同样很矮的男人低下了头。感受到这个世界对矮子的恶意了qaq
整部片看得很累,不敢相信时长竟然不到八十分钟。所有角色都不打算和人多说话,即使他们总是眼睛一动不动直直地盯着镜头,城市也是,太干净太空了,好像一切多余的装饰都被港口边的风刮走了,就连迪斯科舞厅里都冷静得出奇,让人怀疑有规定凡公共场所除演出人员外禁止大声喧哗。偏偏导演还爱在冷色调的构图里加入鲜艳的亮色,让点唱机跟着角色随处大声放音乐,用冷峻的风格上演了诈骗抢劫、嫁祸入狱、街头斗殴等一系列刺激性戏剧桥段,色彩、声音、空间等等,一切都可以用来叙述,只是不想和人多说话。嗯,这大概就是部不想和人说话的电影,要讲故事,但不打算讨好你。
金发女在车上对男主说,看得出你身上有摇滚因子。北欧人,难怪你们搞后摇,原来就是不想让人快乐蹦迪。
看评论有人说男主智力存在问题,缺心眼儿,傻乎乎的给人当替罪羊,出狱了还被人收拾。从世俗角度来看,男主肯定是不正常,我也同意他不正常,但这种特殊性,是可以理解并被认可的。
工作时被同事忽视排挤,在公共场所被嘲笑,在开篇每个有他人的场景里男主都处于一种渴望融入,但格格不入的状态,这种难以合群的现状会使一个人极希望会有一个人来拯救自己。当他自认生活已近薄暮之时,女骗子如天使般降临,并主动追求,重新点燃了男主心中的希望,唤醒了他对爱的渴求,女骗子作用于男主要胜似沙漠里的绿洲,自卑的保安无法抵抗“爱”的诱惑,他对骗子的爱,就是基于这种需求,他需要有人爱他,来证明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shadow。男主没有看透这点,为了从本质上并不存在的爱,充当了抗下了所有罪行的羔羊。
这种错觉到了出狱之后依然存在,因在心里仍为骗子留有一席之地,对爱慕自己的小店女老板视而不见,直到餐厅偶遇骗子二人,并被整丢了工作,这才有了第一次醒悟,发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sb,怒而报复,面对有黑帮背景的仇家,其结果自然也不难猜。
故事如果单从这条明线走下去,确实毫无特殊之处,就是个傻子的悲惨故事,但小店女老板这条线,才是升华故事的关键。男主应与她熟识已久,却从未对其心动,但小店女却深爱着他:听其叙述和女友争吵后唐突的关门,男主审判时唯一的听众,再到给狱中人写信……除了第一次两人短暂毫无信息的交流以外,几乎每次出场都能隐约看到她对男主的爱,他明明那样麻木不合时宜,她却仍不带指望的给予,这种感情和男主对女骗子的“爱”在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个对你冷漠的傻瓜身上倾注心血,或许这才是爱情的真实模样。
当然,这份坚忍的爱在片尾被迟钝的男主觉察到了,他伸出了自己的手,整部电影唯一一处男女肢体接触的镜头,象征着他的第二次觉醒,也象征着他得到了真正的爱情。一个有前科的男人,刚刚失了业,还被揍的鼻青脸肿,嘴角流着血,还好,他找到了真爱,一无所有但还能拥有爱人。他曾在眼前固执地求索那道光,甚至不惜身陷囹圄,沧桑过后,汽笛响起,他才醒悟,自己虽离岸已远,可岸边的那束光,依然等待他回航。
差不多是我看过的阿基里最冷的一部了,一以贯之的蓝这次最为贴切,保持着对现实极为朴素的重现,这也是其电影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没有高颜值的演员(这部男主应该是阿基宇宙里颜值最高的了),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海誓山盟,它就是看了会让人觉得这是真实的生活,也正是真实的代入,才会让观众在一层层剥开冰冷外壳之后,被温暖内核所真切打动。
从《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和《天堂孤影》再到《薄暮之光》,基本都是底层人民在物质生活失意之时收获了爱情。导演是个好人,他明明可以让这几个人物一直苦下去,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仅仅给了片中人物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更是抚慰了屏幕前观众这一个多小时来随故事情节而隐隐作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