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从隋末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到唐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短短十五年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浓缩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兴衰史。公元581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王朝――隋朝,八年后,
更新至24集
全40集
正片
全26集
完结
完结
正片
HD
完结
基本算是正史版的隋唐演义,选取了隋末唐初风云变幻的十五年,展现了隋朝覆灭、唐朝兴起这段历史,是青年李世民在开创贞观之治前的成长纪录片,也是旧隋到新唐王朝更迭的史诗群像。 隋唐是个复杂的时代,众多复杂的大小事件穿插在一起,涉及到不同历史的横断面,地方割据势力以及北胡的群雄并起,民间的农民起义,宫廷内部、洛阳东宫等多重势力的交织在剧里都有所体现。
开局的表面,是万民同乐的盛世景象,但是繁华盛世下潜藏着波涛汹涌的危机,隋炀帝昏庸独断,挥苛政横行;朝臣虞世基、宇文述、封德彝等人各怀心事;各地叛乱风起云涌。以青年李世民射下象征隋朝光明的灯笼为引,暗喻李唐夺天下的定局。从17岁解雁门之围开始,围绕李世民的大小战役悉数登场,一句「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不是随便说说而已,随父晋阳起兵,攻入长安;浅水原之战,灭西秦,逼降薛仁杲,一战为李唐荡平西北;平刘武周宋金刚,收复太原,河东大捷;虎牢关之战,灭王世充窦建德,定李唐天下一统之势。22岁就已战功赫赫,军功盖主,封无可封,李渊想破脑袋也只能造了个“天策上将”的官职给他,也为之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地雷。这些战役前后的场面在剧里都没有太过敷衍一笔带过,与李世民交战的各路枭雄得到了相应的发挥空间,也给战争痴的我补全了不少历史知识,原来看于庚哲老师写的唐开国时,就因为战争戏十分头大,囫囵吞枣略过就罢,这回把这些重要人物都通通熟悉了一遍,剧中对他们刻画也比较详细,不单只是三言两语当作李世民的对手之一草草讲完,而是给了每个人物足够的发挥空间。比如说,屈突通大将军,他当时还是隋朝臣子,也明白李建成出走河东的真实意图,但是屈突通当时很巧妙的暗示了李建成,这样既没有违背自己作为臣子对隋的伦理和道义,同时也维护了自己和李渊之间的情义,他的恻隐之心,他的善良都表现出来。他知道李渊是一个忠臣良将,但皇帝有疑心和忌妒之心,怎么处理,他的做法是很艺术的。戏剧的本质是建构,用生动的笔墨去赋予既定的历史人物以色彩,人物就立起来了,相比于严肃的史料和侧重于专家讲解的纪录片来说,这也正是这类历史剧的存在价值,它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历史,而且从历史中提炼出更具可看性的事件,增加戏剧冲突,简单来说就是好看不枯燥。
整部剧的高潮的部分应该是玄武门之变前后的铺垫,在前期近乎一半的剧情中,可以说李建成都是一个人设很好的兄长,从驻守河东开始一直到李唐建国,虽然有个极不靠谱的李元吉在旁煽风点火,他和李世民的兄弟情谊还是比较牢固的,但是随着二弟的功勋日渐卓著,太子之位危在旦夕,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他同样没得选,要么铤而走险,要么犹豫败北,败北的下场就是死路一条,像太宗这样的天之骄子,不会甘心任人鱼肉,兄弟二人猜忌既起,刀兵相见在所难免。通过前期大量的铺垫埋下了情节发展合理的种子,一直到剧情走向李世民一箭射下自己的亲兄长,都在预料之内、情理之中。历史上对“玄武门之变”存在诸多争议,杀兄夺权当然是唐太宗的黑历史,也正因为剧中人物刻画到位,当他们走到手足相残那一步,更加理解在那样的立场对立和矛盾冲突中,射杀兄长后的悲恸和感伤是真实的,李世民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是作为人这一物种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弱点,也是一种人物与历史发展的必然。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下跪面见李渊的这场戏,镜头给了沈晓海的眼睛由远及近的特写,将他眼里透出的情绪捕捉得极为精准,不仅是杀兄夺权的残酷决绝,逼迫李渊放权更是完成了一次心理上的“弑父“,也标志着他从秦王到帝王的完全转变。至于登基后的励精图治,广开言路, 戒奢从简都是比较常规化的演绎路线,对于文学馆学士,房谋杜断的描写,相较于几个反面人物来说,稍显平淡。
剧中两个典型的具有反面色彩的人物,一个是虞世基,一个是封德彝,这师徒二人八面玲珑,见风使舵颇有心机。尤其是三朝不倒翁封德彝青出于蓝胜于蓝,比他的老师更胜一筹,配合刘奕君老师娇俏的演技,小眼珠无时无刻不在提溜溜的转,这个人物写得好不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而是会思考这两个人之所以能够生存、能够延续、能够得势的深层缘由。历史上封德彝是位佞臣,也是位“能”臣,年少时就被他的舅父卢思道看好,并抱有很大的期望,他懂诗文,文才出众,又善于溜须拍马,揣摩上意。隋炀帝吟诗,总是封德彝首先知道诗词的用意,这也是隋炀帝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隋朝灭亡,天下归唐,封德彝凭他的生花妙笔,又得到了李渊的赏识;就连李世民这么英明果断的皇帝也被他忽悠了一把,虽然对他心存戒心,但还是重用了他,官拜尚书右仆射,死后由于先前暗中支持隐太子李建成之事败露,才被褫夺封赠,改谥号为缪。剧中封德彝因谏言不力被太宗呵斥过后,便一病不起,直到最后,抱着牙笏走到孤寡一生的尽头,到死也还是念念不忘揣摩皇帝的心思,可以说,封德彝是一个在封建官僚制度下的政治产物,是一个很有典型意义也很耐人寻味的人物。
至于隋朝公主线,虽然历史上确实有杨妃这一记载,但是将长孙皇后戏份缩减,大力美化她为李世民真爱这个高度,在这种正剧里横插一脚还是不太理解。特意去看主创的解释,写她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剧情的看点,也不完全是为了给腥风血雨的战争场面和剑拔弩张的宫廷争斗添些浪漫的软性左料。而是在隋朝未灭时,李世民与隋炀帝的执政理念的思想冲突,有些是通过月容公主向父亲反映来见解展开的。在隋朝灭亡以后,月容公主漂泊流落民间,种田地,开酒馆,过着平民生活,和她过去的尊贵地位形成对照,不能不让人感慨人生无常。当李世民要接她进宫时,她不愿意再进帝王家的心思与爱情构成了二律背反的内心冲突,爱而不能归,使人有一种“此事古难全”的人生遗憾。就暂且将她看作是隋唐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笔好了。
这剧整体来看,就是服化道太普通,没有质感,那种审美怎么说呢,服装造景都很实在,没有抠图,比现在花花绿绿的廉价感肯定要好,但是也没有美感,灰扑扑的,比较沉重压抑,可能我还是更欣赏大明宫词和长安十二时辰那种飘逸灵动的服饰质感,雅致中透着华美的大唐气象,虽然说他们的时代背景有差异,唐开国的国力与审美不能与武周,天宝年间相比,不过和贞观之治这部同年代的戏比较起来也还是会稍显粗糙一些。战争场面虽然不太感冒,但是能看出导演的用心,现在也很少能看到这么实地场景拍摄,加庞大群演的战争戏了。
这部剧的人物群像,政治哲学,官场朝野的角色建构,都值得回味。而剧中的君臣,对手,父子,兄弟各条循序渐进的脉络,甚至我不大喜欢的官配感情线,也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产物,“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我们。
补一些片场照
文章部分参考 smile大钱 《浅谈《开创》与李世民:生逢乱世,开创盛世》以及路海波,钟艺兵,杜高,英子人儿老师的发言 (侵删)
大部分图片来源 微博 英子人儿(侵删)
转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0318511800921.html
没有让储君安心,也没有让大臣安心,最后还滋长了其他儿子的野心。李渊的犹豫不决,导致李世民铁血上位。而李世民的犹豫不决,却失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最后只能让软蛋的李治上位。最终导致了武则天夺位,给大唐王朝带来了不少政治上的残杀,影响了大唐三百年的国运。李世民犯了一个和李渊同样的错误,最终导致大唐三百年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