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从隋末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到唐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短短十五年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浓缩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兴衰史。公元581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王朝――隋朝,八年后,
正片
完结
全26集
完结
完结
更新至24集
正片
HD
全40集
近来回忆童年,一直在刷沈晓海老师早年剧集的个人cut,昨天刷到了这部记叙隋末唐初,偏近正剧风格的历史剧,沈老师在其中饰演少年及青年时代的二凤李世民。
在演员表中,沈老师赫然担当男主角色,但44集的体量,二凤个人cut仅不到12个小时,也从侧面印证了这部剧更像是一部群像剧,见证饱经战火的中原大地,在走过政权更替频繁的魏晋南北朝和短命隋朝的四百年风霜后,终于再次迎来河清海晏、社稷安定的历程。
对于这一段历史,我是不熟悉的。《开创盛世》与《贞观长歌》几乎同时面世,比之大气恢宏、央视出品且在央一黄金时段播出的八十集鸿篇巨制的后者,前者鲜少有人知悉。小时候全家人一起看《贞观长歌》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仍记得唐国强的李世民偏爱女儿,聂远的李恪刚毅不屈,仍可以哼出“上下五百年,大爱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的片尾曲。
犹记有一天在看剧的时候,我说:“贞观长歌真是精彩啊”。妈妈说:“你可以说它大气,但不能随意说它精彩。”彼时14岁的我并不能理解妈妈说的话,而时隔多年再看《贞观长歌》,发现确实有精彩的地方,也有颇多令人诟病之处。
有些作品,即使是时隔多年,人们也能为其感动、穿越到那个年代体验一把豪气干云,胸怀天下,与全体主创和演职人员高度共情,这就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力量,也正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时移世易,再看儿时的剧集,完全能够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而今天看这部16年前的作品,我竟几度眼含热泪,心潮澎湃,英雄的时代,无论过去多久都可以让人心向往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节奏都变得快起来,很多文艺作品都缺乏时间的打磨,更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快餐,人物形象刻板扁平,让观众无法感受到角色的成长弧光。在这部《开创盛世》中,我却明显的感受到了二凤的成长,沉浸式融入这个18岁即平定天下的少年将军。
有些人说月容公主的存在颇有些多余,毕竟整部剧的风格都是得天下搞事业,惟此小女子画风不同,带入了一抹昵昵儿女语的温柔色彩。在我看来不同,尽管大多是虚构原创的剧情,但月容的存在却是加速了二凤的成长,她让二凤看起来更加有血有肉,有曾经年少也有老成持重,双方各有弧光,各有成长。
初见是在上元花灯夜,烟火绚烂,那是乱世将现前最后的繁华。16岁的世家贵族少年,虽少年沉稳但也偶有轻狂气,一箭射破花灯,引得众人拍手叫好,也引得天子最宠爱的小公主为之侧目,青眼相加,一见二凤误终身。而后公主陪他救父,与北胡比射,送他上战场,解皇家雁门之围,眼见他年纪虽小却龙章凤姿、心怀天下,口中称呼二哥哥,一腔芳心却早已许之。
公子已娶妻,是远在太原的长孙家妹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二凤独自一人漂泊于洛阳的日子,明眸善睐的月容给了他无尽的快乐和温暖。彼此身上都流淌着鲜卑民族的血液,草原儿女的率真和直爽刻在骨子里,就是要敢爱敢恨。尊贵的公主不介意二凤早有妻室,只愿坚定选择自己爱的人。
十几岁的二凤怀着济世救国的大志,憧憬自己能够拯救黎民,助大隋千秋万代;十几岁的公主锦衣玉食,生活无忧,满心满眼都是这个心尖尖上的青年,看着他慷慨陈词,看着他眼中有光。还是上元花灯夜,还是那绚烂的烟花,只是乱象已现,大厦将倾。
个人的爱恨在这漂萍乱世如秋风落叶般微不足道,一次次的希望又失望,满腔报国热情的青年心灰意冷,而才会相思的少女也心上添秋,意识到那个一直宠爱他的父亲变了,风云将变,伴君如虎,保护爱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放他走,爱他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
未曾送别,小儿女就一别两宽,各自生安。
再见已是5年后。少年将军克王世充、败窦建德,已成长为惊艳天下的元帅,昔日名满京城的月容却成亡国公主,在乱世中苟全性命。随军征战的无数个日夜,二凤都会想起当年花灯下明眸善睐的小公主,尘封多年却从未褪色。
时隔1800多个日日夜夜,朝思暮想的月容近在眼前,二凤却近乡情怯,欲前又止——人事已非,不知她是否还会如当年一般,喊着二哥哥扑向自己?
思之又想,犹疑不前,终于还是打开了门——那扇尘封着自己儿女私情和少年心事的门。她如记忆中容颜未变,只是少了天真娇纵,多了刚毅和坚定。锦衣华服换成粗布麻衣,精致妆容变作散乱发髻,她依旧是那个大隋公主,高贵不减,从不低头,宁守家国气节,放弃富贵荣华,放弃眼前这个深爱的男子,选择远远的守着他得酬壮志。
自此,当年的一双小儿女完成了个人的角色弧光补全,两次放手象征着两次为大义舍弃私情。第一次,二凤放弃天真的志向和眼前的浮华与似水红颜,选择拯救万民的大志;月容舍弃儿女情,放他远走,放他成长与保他性命。第二次,月容放弃荣华富贵,选择退守家国,远望他高楼起与宴宾客;二凤也放手断情,挥别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百结柔肠。月容完成了从单纯娇纵小女孩到刚毅不屈亡国公主的个人蜕变,二凤也完成了从天真无邪到杀伐决断谋取天下的蜕变。
看剧情似乎月容在后面还有戏份,但深感不如停在此处,恰到好处。
除了月容和二凤的感情,人物的衣着、演技、配音老师的表演,都侧面体现着角色的成长。少年时代的二凤未曾加冠,多梳高马尾,着素衣,是英武不凡意气风发的翩翩公子,虽少年老成,但领兵打仗稚气未脱,眉宇之间偶有慌乱,姜丝儿的配音也是温言软语。待到月容洛阳别后,在领兵行军中越发自信坚定,美玉如琢熠熠生姿,举手投足杀伐决断,姜丝儿的配音也月发低沉浑厚,唯有在与月容相见时才复轻声细语。
虽只看了二凤个人cut,但却深感此剧制作精良,台词考究,剧本还原历史。诸多历史英雄浮浮沉沉,让人醉心于这个宏大的变革时代,忍不住去继续研读这一段历史,这大概就是优秀文化作品的力量吧!
————————————————————————刷完全剧的分界线
我又来了,刚刷完二凤cut全集。最后的结尾处理简直神来之笔,首尾呼应严丝合缝。一切开始在上元佳节,结束于上元佳节,酒馆、永丰仓和佳节的烟花及身边的小公主,一切都没有变,但又都变了——他不再是那年的小少年,这也不再是那个暗流涌动大厦将倾的岁月,而是一个冉冉升起河清海晏的,新时代。
让人感动的,不止是月容和二凤那超脱凡俗的感情,更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他们不只是史书中的寥寥数语和一笔带过,更是活生生存在过的人。他们不是圣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父子情、兄弟情、战友情、君臣情,有战场上惺惺相惜的知己情,也有夜半无人柔肠百结的相思情。
讲唐朝开国史唯一一部正剧了,大家一定要支持,没有狗血的剧情,绝大部分忠于事实,说月容公主和李世民胡扯的可以去翻下历史,李世民有好几个隋朝妃子,而且也确实娶了隋朝公主,一开始我也以为是编剧乱加的,唯一的遗憾是战争细节和场面比较少,不像大秦帝国,把战争细节都拍出来!
支持!推荐!本身讲唐朝开国的历史正剧就没有,就这一部,而且还忠于事实,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看到
这部剧和台视的唐太宗李世民应该是唯二反映隋亡唐兴正史向而非说唐向的影视剧(贞观之治是从东征王世充开始的)。
本剧前十集的虚构内容和杨公主的叽叽喳喳非常容易劝退,我认为这个阶段最好的桥段是李世民对杨广的态度的变化。从雁门之围之前,剧中的李二确实是对杨广非常崇拜,即使杨广把李渊投入大狱,他也没有对杨广怀疑,还积极的去拯救杨广。但是亲眼目睹了民变的接踵而起、朝廷的有功不赏、皇帝有意的闭目塞听,李二不仅是对杨广怀疑了,而是变成了极端厌恶。
从裴寂、刘文静登场之后,这部剧就变成正史向了。太原起兵时,李世民的积极主动和少年感确实塑造的非常好,他和李渊、裴寂、刘文静的互动也非常精彩。
人物塑造方面,李渊就是个优柔寡断的老政客,杨广在这个剧里表现的就是个鸵鸟自大狂。李建成前面确实有些吹过头了,前面的沉着冷静和后面的黑化还是有些不搭。隋朝方面的人物,也塑造的不错,高德儒、宋老生、王威、宇文述、虞世基都很好,特别是封德彝。
但是这部剧战争场面太简陋了,代王杨侑和克长安、征河东的情节完全在台词中一笔带过,剩下的戏也基本没有什么战争场面。甚至不如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简陋。
情节人物缺的太多,平阳公主根本没有出场,李靖、徐世勣只有一个照面。
公主的设置有些莫名其妙,我觉得唯一有意义的是以她为线索,在隋朝灭亡前后,把故事带进了江都视角和洛阳视角,演绎宇文化及政变和李密与宇文化及、王世充的角力,瓦岗军的历史向的兴亡史,之前的古装剧基本没有涉及过,拍的都是说唐故事。但是公主在这些情节中也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江都场除了杨广和宇文化及,表现最抢眼的是封德彝,而洛阳场主角无疑是李密,那几集李世民基本没有登场,完全是李密的主场。
虽然以隋唐之际、李世民为主角或配角的影视剧数不胜数,但真正历史向、可看性强的作品又非常之少,本剧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虽然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有难以回避的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