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芬(艾敬 饰)的表妹李萍(宁静 饰)是一名小学教师,马大帅(赵本山 饰)设立的“大帅打工子弟学校”即将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在自由撰稿人王彬(王平 饰)的帮助下,学校总算保住,不仅如此,李萍还跳槽成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是如此。但是受限于法律和时代,不是每个人都会一出生就活在和另一个人的婚姻契约关系中。所以我们凭借自己的阅历,能对第一部所要表达的“人如何从0开始在社会上立足”(两代人拥有的不同资本和遭遇的不同困难和诱惑)看懂个七八。但第二部讲的是“两代人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爱情与婚姻”,没经历过一段甚至多段自己是主角的感情和婚姻的人,实在难懂。
一、个人与社会(第一部的主题
马小翠来自农村,19岁还未到法定婚龄就被父亲包办婚姻给村里最有声望家庭的官二代余德财,可见再有声望和地位,有时也免不了成为法律的盲区;婚姻关系的建立和存续受人情、人际、社会关系的认可(马小翠和吴肿婚后她的朋友圈也始终认为她和钢子才是一对,吴总没使什么不光彩的招数却始终被认为是不该有姓名的局外人),可见小环境(交际圈)内的眼光有时比大环境(国家社会)和法律层面的一纸文书更有效。她逃脱了被原生家庭安排的契约,却陷入了另一段与欲望相关的契约的纠葛中。
马大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仅仅靠意外继承的遗产(不管是亲妈还是干妈都不影响)和一腔热血建立起了自己的事业,但由于对行业的不了解和经营能力的不足,最后只能落得坐吃山空的下场,可见收入(遗产和盈利)和期望(意外和失算)不一定是成正比的;马大帅创业初期几乎独挑大梁身兼数能为学校的存续劳心费力,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一个校长的工作范围,说明工作(行为)与事业(身份)未必是划等号的;马大帅(在第一部中)能为玉芬舍生忘死赚钱治病,换来和玉芬原本可以幸福的婚姻,但却为了学校变卖家产几乎让婚姻破裂,证明经营感情的能力与经营家庭的能力并不是必然等同的。
二、个人与选择(第二部的主题
修身能维护并完善契约,但马小翠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所以会在三角关系里理直气壮的打转。马小翠的言行也完整的体现出婚姻中冷暴力如何伤人。带着藕断丝连的过去,却表现得迫于无奈才将就了婚姻;对契约方即使不毫无保留也该坦诚以待,却编造无数谎言消耗对方的信任。对方追问自己对婚姻所有逾矩的表现,便说是对方逼的;怕自己提离婚的话父亲责怪自己对不起吴总而不敢提离婚,就通过使劲作来逼吴总提出离婚。可见一个人再罔顾道德,也知道人人口中的脸面是个好东西。很多人说吴总作,都结婚了还监视对方,那请问小翠不作吗?谁把一向宽容大度的吴总变得疑神疑鬼的?被谎言欺骗就连追寻真相的权利都没有?选择做君子,就该忍受被小人戏弄吗?吴总不双标,但马小翠是绝对的双标。从社会角度看来,小翠是对婚姻不忠,明明可以离婚这么简单的事情却要用谎言去欺骗和折磨一个相信滴水穿石、用真心爱自己想要感动自己的人。要知道人是会撒谎的,相信小翠的人我觉得有两种吧,一是没吃过爱情中谎言的苦的,少阅历;二是只顾自己喜欢就嗑cp的,纯自我。
齐家未必要在治国之先,但(在中国甚至东亚文化语境下)对已有家庭的人来说,家庭本该是经营事业的后盾。马大帅没有把经营家庭的事情作为重心,一味的想要获得玉芬的理解,但玉芬仅仅是想要履行夫妻之实而已。可能男人里纠结先成家还是先立业的人并不多,因为成就事业的机会只属于社会上的极少数。但同时拥有立业和成家机会的男人,大多会选择先立业后成家。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创造和守护一个家庭比成就一份事业要容易,况且对于野心更多的人来说有了事业不止风光体面,而且还拥有对往后人生更多的选择权(在马大帅身上体现为有能力给玉芬更体面的生活、补办更风光的婚礼)。明明家庭是自己的后盾,然后自己是事业的后盾(家庭➡️自己➡️事业,家庭是根基/后盾),却要先让自己成为事业的后盾,然后再让事业成为家庭的后盾(自己➡️事业➡️家庭,自己是根基/后盾),看似要万事俱备再经营家庭更显得重视家庭和家庭成员,实际却把家庭的优先级置于末尾。而且自己成了一切的后盾之时,一切的决定也必然围绕着个人主观的意志,会因为“最终为了家庭”的目的而合理化、美化自己的一意孤行,也必然会显得因“自私”、“自我”而不够顾家——尽管最终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却明显的本末倒置了。马大帅喝醉之后对小萍说的话可以解释他的表现。他对玉芬有爱,但是不会说出来。他是作为一个男人太重视玉芬了,才会想要给玉芬一个风光的婚礼,履行了这个仪式他才觉得自己有资格和自己心中的女神玉芬睡到一张床上。但玉芬是个传统的小女人,她也用她的方式爱马大帅,所以她不在乎那些形式,她只想要稳定的家庭,需要在上一段婚姻中未曾得到的被庇护的安全感。所以她在被牛二强奸之后才会想要和马大帅离婚,她明明是被强奸的受害者,却要求得马大帅原谅,正是因为她爱马大帅胜过爱她自己,她站在马大帅的角度不容许这段婚姻因自己而受到亵渎——尽管是被迫的,且也已经对和马大帅的感情、对这段婚姻本该有的质量产生了怀疑。
夫妻生活也是信任的一种表现,马大帅和马小翠两代人的无性婚姻,都体现了他们各自婚姻中与伴侣之间的隔阂。明明有两段被社会认可的婚姻,但剧中的性关系/信任关系却发生在小翠钢子(必然是隐喻了,之前都无套内射导致怀孕了俩人天天见面还能不干柴烈火吗)和玉芬牛二(社会盲流子牛二罔顾道德法律离婚后还抢占已与他人再婚的前妻)身上。这也是我们能在本剧中反思的地方。马大帅和吴总都是有事业心的人,一个(即将)拥有了家庭想要事业,一个获得了事业想要家庭。但吴总的谦和儒雅,马大帅的责任心,都让他们始终捅不破这一层窗户纸。反倒是社会盲流子钢子(被逼上梁山的绿林好汉,对社会有责任感对男女关系很混乱,第一部伍子问他这次是不是认真的、跟女孩约会会选约在游泳馆(有直接的大面积肢体接触机会)就暗示他之前就应该是个情场老手了)和牛二略施套路就能坐拥美人在怀,不得不让人唏嘘感慨,文化程度与思想境界的不同或许才是造成人和人之间隔阂的真正原因。
三、真相与真理
乍看之下,阴间配色、压抑剧情、全损画质让这部剧变得非常不好看。我看的过程中也在辱骂编剧三观不正带坏小孩,但是换个角度想,小孩并非是被带坏的,也只是在剧中看到了当下心境的自己。我们日常都不喜欢被人摆布自己的三观,看剧也是如此,但我们又总能听到强调和被强调“三观要正”,于是忽视共性下的个性、忽视好人也各有各的好、坏人各有各的坏、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也有优点,这是否是一种自相矛盾?
真相的确可能会让人产生义愤甚至戾气、怨气,但对社会而言这些都是苦口的良药(只要不被先意识到这些的人煽动和利用),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而非“吃饱了撑的”——实践道德不费劲儿也反向证明生活水平提高了嘛!其实观众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不论用任何形式语言,或细致或抽象的刻画,都是为了真实的记录,而非全是为了表达支持或反对。一旦对“正三观”的渴求,导致了对真相的选择性忽视,这反倒会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危机;事先植入了某种立场和观念的,则可能是对更多人的不尊重。除非以编剧导演们为首的制作方把自己看得很渺小或者不高大,他们的观念不具有侵略性,只是提供一种或大众或小众的视角(类似日剧),或者是有能力用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去以小见大、展现全局。暗戳戳引导人观念的剧,都各有各的目的。编剧如果真的是三观不正,就不会把马小翠和钢子以及他们的社交圈中体现的无知与无耻描摹得如此清晰了,而在这之上更难得的是,即便翠钢如此无耻,编剧依然体现了他们深情的一面,愿意为他们感动的人也没有被剥夺喜欢他们的权利。观众能够了解的都是剧方想让观众了解的,而能“看”也未必能够“懂”,因为“懂”需要思考,这个的权利交给观众自己。
真理不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不是被灌输来的观念,而是被反复验证的事实,是在不同年龄段觉得自己已经阅尽千帆后,对往事一遍遍的复盘和品咂得出的结论。真理依存于真相,所以真相更应该是不带色彩、不带立场的。也只有这样的真相,才能将人以审美分类,才能筛选出自私和无私、真道德和假正经。也正是通过马小翠和钢子爱的越深越唯美,越是能对比出打着真爱旗号的谎言有多无耻伤人。所以应该说是马小翠的角色和角色所代表的一类人无耻,而非编剧无耻,甚至可以说编剧留了足够的空间让观众在一片荒芜的现实中解构剧情、建构观念。
有些话一旦说明白了视角就不够中立,而看破不说破让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也让本剧在不同阅历下观看必然会有不同的体会,所以创作者也不该蒙受被批“无耻”的不白之冤。演绎和节奏不够充分紧凑,值得扣分;人设片面,言行不合逻辑,值得扣分;人设荒唐,遭遇荒诞,言行合乎逻辑,这恰恰是抽象后的现实,在文学作品中可是要打高分的(手动狗头)!年轻人可能看一乐呵,只留意到其中的段子,觉得你是不是想多了,明明很纯情的剧,哪会有这么多道理?但道理既然存在于被反复验证的事实之中,编剧也就不需要画蛇添足,编造真理;导演也不需要画蛇添足,强加真相。只有平等的看待各种现象,才会看见更多真相。高明的剧情有时不需要设计,仅仅是道尽现实,就足够精彩了。
本山宇宙很多剧情都取材自社会事件,家庭纠纷,从中能反映出人性的或阴暗面或闪光点,我觉得这不该成为被谴责的点,反而应该说是很优秀的,体现了小人物被大环境裹挟无力招架,让我们更多的看到他人生活中的难,还要努力帮助他人摆脱现在的苦,珍惜自己现在的好。
1、社会观念对女人靠着对男人的感情依附男人就觉得正常,男人靠着对女人的感情依附女人就是窝囊、没出息。海鲜馆法人是小翠,房子产权是小翠,不然吴总怎么说想给小翠留一份保障,知道小翠背叛婚姻之后说自己什么都没了不是觉得财产没了,是给了对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对方也不稀罕,感觉身体被掏空。
2、小翠跟钢子第一次约会约在游泳馆,还是穿的比基尼,除了要害部位基本上都被看过了。而且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男人教女人游泳的经历,我在学游泳的时候可是正儿八经看到过,女的在水里怕得要死,就只能是被男的搂着抱着举着扛着,那一撒手就嗷嗷的,你懂的。所以这算情窦初开就建立信任了吧。
3、在建立足够信任的基础上这俩人淋个雪就滚到一张床上了,郎情妾意连父亲都盖章了的感情没有什么阻碍,天天见而且后来都准备搬到一起了,那肯定不可能只磕一炮,并且这俩人连避孕措施都不做,搞出人命。这段感情里也算是什么都具备了,也互相付出了彼此的全部。男的拿命换女的安全,女的拿肉换男人真爱。
4、小翠蔫儿坏。撒谎甩锅pua这对有些人来说不需要人教,而且做多了龌龊事,接触了不体面的人,谎会越撒越多。
5、吴总和小翠的起点就不是一个阶层,从来就不平等,盲流子和盲流子才是一个阶层。小云不喜欢吕老板而是跟阿豪搞对象也是同理。吴总不离婚不全是为了争取小翠的感情,而是拖着可以折磨对方。即使是小孩,被骗多了肯定也会变得不单纯的,但对外声张的时候只会说一个比较体面的原因。夫妻关系是契约,在天长日久的相处中也必然会通过沾染上对方习气的方式而学会制衡。天天说吴总有病,烦人,天长日久就真的有病且烦人了。人投入的沉没成本多了,可不会及时止损的。但马小翠这种貌美如花的渣女(渣男同理)只会说,是你主动付出给我的,我逼你了吗?
比起第一部把劲儿用在堆更多的笑料和梗,第二部感情戏的增加,骤变且不讨喜的人物性格,还有莫名其妙的剧情都是评价变低的原因。如果说第一部的经典在于把农民(甚至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年农民)面对城市现代化的窘迫和无奈表现到淋漓尽致,第二部被人反感的原罪恐怕是就在于这个农民彻底“飘了”——一个纯纯的社会底层居然要开学校。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地气,往后也只能越飘越高彻底不着调了。虽然在20年前这种事情在现实里并非不会发生(事实上在我身边就出现过大老板去农村办学,基本只要有钱就行了),但这和第一部的基调终究还是相差甚远。
因为是在b站重看的,大概年轻观众比较多,弹幕和评论有还大量内容在抨击编剧三观不正还有对主角们道德水平低下的厌恶。实际上这是好事儿,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素质在提高。但实际上片中的这些人这些事在当时也的确都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在今天都有可能还存在。缺乏基本文化知识的农民并不懂什么所谓的逻辑,遇到问题不懂得思考,只会凭着一股脑的冲动,更别提法律了。能约束他们的有从老一辈继承下来的朴素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里既有中国传统的勤劳善良,互帮互助,也有些可算作糟粕,或者已经被当今社会淘汰的东西。我反倒觉得能把这些东西能完整,诚实保留下来才是这些老影视作品的宝贵之处。能够让我们或回眸,或一瞥那个年代真实的人文风貌,即便不能理解不能认同,也无需恶语相向。因为我们确实进步了,但城市人依然没必要瞧不起乡下人,再任何时代都是这样。